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儒家为何如此看重礼乐呢?中国的礼乐文化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那时候的国家大事,最重要的是祭祀和军事。
祭祀是上古时代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行为,礼最初是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
祭祀时,必须有舞乐颂天娱神,以表达对天地神灵的虔诚和敬畏。
因为祭祀是极其严肃庄重的活动,所以举行祭祀仪式时要讲礼制、遵秩序、分位次,渐渐的礼便有了别尊卑、定贵贱、御民心的作用,而祭祀用的音乐则被认为可以和民声、怡心性、养情操。
据说,主持祭祀仪式的人被称作儒。
早在上古时代,中国礼乐文化便已经萌芽并初具规模。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
据《史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
尧舜时期便已有了比较成熟的礼乐制度,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传承与发展,最终以周礼为标志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礼乐文化。
古人对音乐有多么重视呢?礼乐制度下,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社会等级和文化的象征。
《礼记·曲礼》云:士无故不撤琴瑟。
士大夫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随意停止演奏琴瑟。
孔子非常喜爱音乐,有“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的说法。
他曾向蜀人苌弘请教韶乐和武乐的异同之处。
士,原指执干戈配弓矢冲锋陷阵的战士,意即武士,后来却演变成了持书卷坐朝堂纵论天下的读书人,也就是文人士大夫。
同一个士字,为何表达的意思却能兼容文武呢?这大概因为所谓士,主要是指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
而在文字出现之前的上古时代,所谓的教育主要是对战士的教育和训练。
儒家有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道德礼仪,乐是音乐素养,射是射箭技术,御是驾驶技术,书是书写艺术,数是理数运用。
在文字出现并普及之前,战士要练习的只有四艺:礼乐射御。
先秦时期,战士属于最低等贵族,身份要高于平民和奴隶。
因此他们在苦练射、御、干戈的同时,还要学习礼仪和舞乐。
战士们哼唱的乐曲,包括曲律和歌词,合起来就是诗歌。
诗歌中的歌词经口耳流传下来,最后成为《诗经》的主要内容。
待文字出现并普及之后,教育的内容变成以读书识字为主,于是士的内涵便渐渐由武变成了文。
周公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法律等制度,甚至将日常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等都纳入礼的范畴,创建了系统化的礼乐制度,并将其作为周朝的政治典章和社会规范,在全天下推行礼乐之治,形成孔子所推崇的“郁郁乎文哉”
的礼乐文化。
周礼上承前代礼法,下启皇权时代,为我国秦汉以来的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参照体系。
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后,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其“六部”
就是参考《周礼·六官》而设置的。
唐朝将六部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机构,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
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清代。
周公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位奠基人和集大成者。
汉代文学家贾谊对他的评价甚至要高于周文王和周武王,他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妻子背叛,对方是县里如日中天的副县长!一个离奇的梦境,让李胜平拥有了扭转局势的手段!即将被发配往全县最穷的乡镇!李胜平奋起反击!当他将对手踩在脚下的时候,这才发现,这一切不过只是冰山一角!斗争才刚刚开始!...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林风因意外负伤从大学退学回村,当欺辱他的地痞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漂亮女友羞辱他以后,林风竟在村里小河意外得到了古老传承,无相诀。自此以后,且看林风嬉戏花丛,逍遥都市!...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
朝中无人莫做官,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机遇来自于谋划,时时为朝前铺路,才能高官极品!上一世,含冤入狱,前途尽毁,孤独终老。这一世,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抓住每一个机遇,加官进爵,弥补遗憾,扶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