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句话很有可疑。
凡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总是有人说好,有人说坏的,根本上没法子使各个人都说好,所以做大事业的人,总是把毁誉置之度外的。
魏武帝难道是怕人家谤毁的人?要是有一封信说他的坏话,就要发怒而杀人,那他生平,不知道要杀掉多少人才够?所以当时的伏皇后,必是另有什么政治上的阴谋的,断不会因一封信骂魏武帝而被杀。
至于说汉献帝因董承被杀而怨恨魏武帝,则董承并不是公忠可靠的人,我在第九节里,业经说过了。
《三国志》注引《曹瞒传》说:魏武帝派华歆带兵进宫去收捕伏皇后。
皇后关了门,躲在墙壁里。
华歆打坏了门,把墙壁也毁掉,将皇后牵了出来。
这时候,献帝正和御史大夫郗虑同坐。
皇后走过他的面前,握着他的手道:“你不能救活我了吗?”
献帝说:“我的性命,亦不知道在什么时候。”
又对郗虑说:“郗公!
天下有这样的事吗?”
这些话,一望而知其是附会之谈,写《后汉书》的人,却把它采入《伏皇后本纪》里。
于是后来的人,以为它见在正史上,一定是可靠的,编纂历史的人,也都采取它,就成为众所共信的事了。
《曹瞒传》又说,伏完和他的宗族,死的有好几百个人。
其实伏完是死在建安十四年的,离这时候已有五年了。
即此一端,亦见得《曹瞒传》的不足信。
所以我说伏皇后的被杀,是一定另有政治上的阴谋的,不过其真相不传于后罢了。
假定伏皇后的被杀,是别有阴谋,则魏武帝一身,既然关系大局的安危,自不得不为大局之故而将她扑灭。
这正和带兵的不能因军中有一群人反对他而即去职,或自杀,置军队的安危于不顾一样。
老实说:立君本来是为民的。
如其本来的君主,因种种原因不能保护国家和人民,而另有一个能够如此,则废掉他而自立,原不算错,而且是合理的,因为这正是合于大多数人的幸福的呀!
然而魏武帝当日,还始终不肯废汉自立,这又可见得他濡染于封建时代的道德很深,他对于汉朝,已经是过当的了。
后人诬枉魏武帝要篡汉的,是因为下列这几件不正确的记载。
其一,《三国志·荀彧传》说: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说魏武帝应该进爵为公,把这件事情和荀彧商量,荀彧说:“魏武帝本来是兴起义兵,以匡辅汉朝的,不宜如此。”
魏武帝因此心不能平,荀彧就忧愁而死。
荀彧死的明年,就是建安十八年,魏武帝就进爵为魏公了。
这话也明是附会。
魏武帝真要篡汉,怕荀彧什么?况且进爵为魏公,和篡汉有什么关系?他后来不还进爵为魏王吗?
其二,是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要袭取荆州,《三国志》注引《魏略》说:他上书称臣,而且称说天命,说魏武帝该做皇帝。
魏武帝把信给大家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踞是放肆的行为。
魏武帝比孙权,自然辈行在先,所以称他为是儿,就是说这个小孩子。
炉火上是危险之处。
他说:这个小孩子,要使得我放肆了而住在危险之处。
这明明是不肯做皇帝的意思。
《三国志》注又引《魏氏春秋》,夏侯惇对魏武帝说:“从古以来,能够为民除害,为人民所归向的,就是人民之主。
您的功劳和德行都很大,该做皇帝,又有什么疑心呢?”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林风因意外负伤从大学退学回村,当欺辱他的地痞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漂亮女友羞辱他以后,林风竟在村里小河意外得到了古老传承,无相诀。自此以后,且看林风嬉戏花丛,逍遥都市!...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