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为此,窦太后在长寿殿里怒不可遏,直骂窦婴与儒生沆瀣一气,巴不得她早点去先帝。
于是在窦婴辞职的当天便让长寿詹事收回了窦婴的腰牌,拒绝再见自己的侄孙。
然而如此硬气的辕固生没料到的是,过不了几年,他就得为今天的行为付出众叛亲离的代价。
刘启按照窦太后的意思将辕固生扔进彘圈,但也不能真的让其死于兽口,否则天下传着传着就成了“汉效秦皇,焚书坑儒”
,就连史书也会留下“辕固生与黄生辩论后不觉己输,从而对黄老学和太后出言不逊,导致被太后下令扔进彘圈”
的记录。
搁在统治者的角度,这一惩罚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称得上活该。
可是搁在百姓还有读书人的角度来看,人家就是恃才傲物地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就要被你扔进彘圈?这不是迫害是什么?
况且这时的读书人抛开嘴碎的毛病不谈,对于百姓肯定是比高高在上的皇帝更为亲切,甚至称得上朝廷与百姓的中介人,负责担任“吏”
的职责,向下传递朝廷律令。
彼时汉朝还未脱离战国时的授道风气,尤其是在秦朝灭亡,百家复出后,许多人都想恢复思想争鸣的黄金时代,所以从关东到关中,从游侠学者到百姓工匠,都对正统的仁义道德看得很重。
甚至因为秦朝留下的ptsd和鲁儒的舆论操作而对迫害学者的皇帝没啥好感,就差问句“汝见吾刃,可想学暴秦?”
甚至说句夸张的话,相较于工业革命后的觉醒者,西汉的古人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折腾下早就明白“今天不替弱者发声,明天就要挨人铁拳”
的道理,所以不管有错没错,都得找君主要个态度。
更憋屈的是,元朝以前的中国史官可是非常有骨气的,无论是战国时的崔柕还是东晋时的桓温都不能阻止史官的刀笔,甚至连汉武帝,唐太宗都无可奈何。
因为在元朝以前,皇帝大臣一旦进入太史府就会留下“干涉史官,篡改历史”
的记录。
至于元代……那是建国时连史官是什么都没搞懂,而且就算学着汉族搞了史官,那也是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野史趣闻都一并写进史书里,导致后世研究元代资料时还要判断真实性是否可取。
至于明代……那是因为胡惟庸案和方孝孺的十族案过于震撼,导致史官的笔头弱了不少,但也不会美化堡宗或木匠皇帝。
甚至说得不好听点,乾隆要是搁在明朝,史官不用六十斤白纸来批判这个败家子都算他们没骨气。
刘瑞知道以刘启那只能垫脚的子女地位,想要劝窦太后高抬贵手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场外求助馆陶长公主和袁盎,两人一个是窦太后的心肝宝贝,一个窦太后的贴心闺蜜,好说歹说了两三天,才让窦太后为着先帝的名声放其一马,但是要辕固生立刻滚出关中地区……都不留对方养好伤再走。
刘瑞在窦婴辞去太子詹事后去上林苑的彘圈瞧了下辕固生,结果看见满身污泥,披头散发的辕固生虽然一副进气多,出气少的模样,可是身上真没什么致命伤,而且与倒下的野彘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想到互联网笑话之“文弱书生”
。
“难为辕固生了。”
刘瑞知道彼时的诸生都得学习君子六艺,个个都是拿剑就能比划两下的高手。
现代讨论起儒家时,也曾冒出汉唐儒者见了南宋儒者,一定会气到表示“莫挨老子,晦气,晦气。”
一旁的人听了也是苦笑不已。
窦太后要弄死辕固生,皇帝却执意保他。
朝中无人莫做官,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机遇来自于谋划,时时为朝前铺路,才能高官极品!上一世,含冤入狱,前途尽毁,孤独终老。这一世,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抓住每一个机遇,加官进爵,弥补遗憾,扶摇直上九万里!...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妻子背叛,对方是县里如日中天的副县长!一个离奇的梦境,让李胜平拥有了扭转局势的手段!即将被发配往全县最穷的乡镇!李胜平奋起反击!当他将对手踩在脚下的时候,这才发现,这一切不过只是冰山一角!斗争才刚刚开始!...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