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首元夕词,也是辛弃疾的自怜词。
就像很多有志抗金之士一样,他也是有心报国国不许,在这样灯火璀璨的热闹场景下,他想到还在北地受苦的百姓和同胞,就越发觉得伤心难过。
耀耀煌煌的烛火明光中,他看见的不仅是美人,也是他自己,更是他无法达成的壮志,备受排挤的现状。
】朱棣看着天幕,有些感叹。
辛弃疾确实是一个大才,他可以称得上是文武兼备。
上马能杀敌,下马会治理,也就是那几个宋朝的皇帝不知道珍惜,一心龟缩江南。
哦,有个宋孝宗也曾锐意收复中原,可惜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若他生在我大明,必能成就一番伟业。”
朱棣随口说道,目光还盯着天幕上一直跟着玉不识的话变化的画面。
画面从辛弃疾的少年模样、率人冲入敌营、回归南宋、郁郁难平中变化,最后定格在火树银花、香屑布地的灯市上。
水墨渲染,意趣横生,让看的人一目了然。
朱高煦趁机道:“父皇圣明,我大明如今兵强马壮,将士们皆摩拳擦掌,只待父皇一声令下,便可北伐蒙古,还中原一个清平世界!”
朱棣微微摇头,“此时还不是时候,需得做好万全准备,切不可仓促行事。”
朱高炽瞥了自己弟弟一眼,说道:“二弟莫要冲动,父皇自有定夺。
何况当下应以休养生息为主,连年征战,百姓已是苦不堪言。”
朱棣当然知道这一点,但他接连的征战,也不是为了自己快活,是为了彻底打服外族,稳定边疆,巩固大明的统治。
不过他也知道这些不能操之过急,打仗,后方物资很重要。
朱棣虽然喜欢二儿子,觉得他很像自己,但还有更多的时候,他会选择采纳太子的意见。
朱棣:“太子所言甚是,朕深知百姓之苦,故更要谨慎行事。
眼下当务之急是发展国力,整军备战。”
国力不发展,也受不住他的造作啊,打仗,打的都是钱啊。
朱高煦心中虽有不甘,但也明白父皇的意思,于是低头不语。
【这样的情况在辛弃疾的生涯中并不少见,曾经那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在遭受时间的摧折以及朝廷的排挤打压后,早已化为郁愤难平的忧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他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的。
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在朝廷的安排下,从武转文,在各地治理荒政。
开禧元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
当时是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这样看,辛弃疾似乎要被重用了,但实际上他们需要的不过是辛弃疾这位主战派元老的号召力。
但辛弃疾不嫌弃啊,只要能够北伐就好了,要是再晚一些,他都不知道能不能看见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所以他在收到任命后,便积极准备进攻的工作,希望能够用上。
但在这么多年过来,他也深知朝廷的脾性,抗金北伐不会这么容易的。
此时的南宋在经过上一次的失败后,气势不如从前,这样就更应该慎重行事,而不是轻敌冒进。
他的种种意见没有得到重视,一腔热血总有凉下来的那一天,但辛弃疾不愿就这样放弃。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望远,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的名作。
】天幕上适时放出一人在亭中望远的画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容也一字一句的出现在旁边。
在幽远的乐声相伴下,大家似乎看见了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凌云少年是如何在多方因素的磋磨下成为这样虽失意但不忘志的暮年之人。
前世被当副镇长的老婆离婚后,崔向东愤怒下铸成了大错,悔恨终生!几十年后,他却莫名重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时刻!他再次面对要和他离婚的副镇长老婆,这次,他会怎么做?...
朝中无人莫做官,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机遇来自于谋划,时时为朝前铺路,才能高官极品!上一世,含冤入狱,前途尽毁,孤独终老。这一世,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抓住每一个机遇,加官进爵,弥补遗憾,扶摇直上九万里!...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